题述的白色藏羚羊很可能是白变的个体。
白化、白变均能导致白色藏羚羊个体。近年来,我国西藏、新疆等地数次有人发现白变的藏羚羊个体,报道题述新闻的一些媒体给出的视频显示题述个体的虹膜不是红色的,我认为题述个体是白变的概率高于白化。
一些白色藏羚羊的图片资料
题述个体的影像资料
在这类问题下,人们经常散播关于白化或白变的刻板印象。跟踪观察这类个体并及时公开信息,可能有助于改变这类不准确的印象。
白色变型,简称白变,表示发育缺陷导致动物的皮肤、体毛、羽毛等缺乏色素细胞,亦可表示有此现象的动物个体,例如白虎、白狮、白孔雀、柯莫德熊(美洲黑熊白色变型)。白变通常不改变动物虹膜的颜色,白变个体的皮肤、毛发脱色程度不一。
白化病患者的色素细胞仍然存在,只是这些细胞缺少色素[1]。白化病患者通常全身缺乏色素。对于正常情况下虹膜有色素沉着的动物,白化病通常会改变其虹膜颜色(呈现血液反光的红色)。白化的老虎没有条纹,白变的老虎有条纹。
一般来说,相对近距离拍摄白色藏羚羊的眼睛,即可根据虹膜是否发红判断其是否白化。
在野外,白变和白化可能破坏携带者的保护色、提高携带者被敌害捕杀的概率,尤其是在生命早期。不过,这并非必然,在人看来是白色的毛皮在其他生物看来很可能不这么显眼,尤其是在夜间。白色藏羚羊的成活率可能和其他同类相似。
- 哺乳类在过去五千万年间的天敌多为哺乳类,大部分哺乳类从作为微光动物或夜行动物的祖先那里继承了二色视觉。在猫科动物和其许多猎物看来,棕色、红色、金色、绿色几乎是一样的。
- 哺乳类的毛皮颜色主要来自真黑素、褐黑素,缺乏其他色素和强烈的结构色。狮、虎的棕黄色到橙色毛发的颜色主要来自褐黑素,虎的黑色毛发的颜色主要来自真黑素。树懒、北极熊等少数哺乳类的皮毛可被附着的植物·色藻弄成绿色。
- 下图示意性地展示了鹿看到的老虎和人看到的老虎(d、e 为月光下的推定效果,c、e 考虑了鹿看得到一些紫外线),可以注意到,白虎在鹿看来的显眼程度远没有人们平时认为得那么突出,尤其是在夜间:
https://whitetigertruths.wordpress.com/facts/4-how-did-white-tigers-survive-in-the-wild/
与白变相关的变异基因往往是隐性基因。在野外,只在白变相关基因携带者产生的可育后代明显多于正常的情况下,才能期待出现大规模的白变种群。